-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37 点击次数:55
【原文】太阴所谓病胀者,太阴子也,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,故曰病胀。所谓上走心为噫者,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属心,故曰上走心为噫也。所谓食则呕者,物盛满而上溢,故呕也。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,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,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。
【原文解释】太阴经脉有所谓病腹胀的,是因为太阴为阴中至阴,应于十一月,月建在子,此时阴气最盛,万物皆闭藏于中,人气亦然,阴邪循经入腹,所以发生腹肿的症状。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,是因为阴盛邪,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,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,心主嗳气,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。所谓食入则呕吐的,是因为脾病,食物不能运化,胃中盛满而上溢,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。所谓得到大便和失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,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的,阳气初生,人体也是一样,腹中阴邪得以下行,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失气后,就觉得爽快,就象病减轻了似的。
【倪师解读】太阴所谓病胀者,就是腹胀,小腹胀,因为太阴是子,太阴是三阴聚,我们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,十一月就是子月,十二月就是丑月,一月就是正月就是寅月,是这样算的。农历十一月就是子月,万物的气藏于中,天地之间的气藏于中。三阴应该是在腹里面,那现在有病了,腹会胀起来,胀起来就是阴不藏在里面了。
所谓上走心为噫者,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于心,上走心为噫,所以我们常常心跟胃是相连的,我们举个例给你听,这个一个病人胃口很大,胃口很大我们一看全身燥热又胖,嘴巴口渴喝冰水,吃东西又吃很多,你是热还是冷,肚子热晚上睡觉被子不要盖,吹电风扇还在热,阳明热,我们开石膏下去,我们开很多白虎下去,越开越重,他是越吃越热,不但渴没减,胃口没减少,反而大增,更热,你说奇怪我开的寒凉的药按照处方开应该凉下去才对,没有,相反是热起来,这是代表里面是寒的。
那里面是寒的,我们就要把热药开下去,这个时候我们开很重的热药,像生附子、干姜热的药下去,一下去就是胃的药,一下去就热起来,反而胃口当场变小了,那手脚就温热起来,因为那个脾主四肢,这个证明就是说心跟胃是相通的。所以当你胃有问题的时候是心脏有问题。人体的,就是因为心脏有问题,我们人体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反射的动作,我要去找一些东西来修补心脏,来把我自己心脏治好,就好象猫狗它生病的时候它不会吃肉,它就跑到外面吃草,动物的天性。
可是我们人类因为文明的关系,结果我们一直找吃的,越吃越不对。当然吃是对的,就是找吃的对象不对,甚至越吃越胖,就是这样,就是搞不好,猫狗比我们聪明,它找路边的草吃吃就好了,那我们吃得不对,所以当我们把药物开处方开得很正确,一到胃里面去的时候身体就感应到了,这个就是我要找的食物,这个时候胃口马上急速就下降。所以,吃热药瘦下去也只有我们中医做得出来这,平常一般人想不出来的。所以心和胃常常是相通的,心脏有问题的时候胃口会开起来,因为想自救,自己想办法自己救。
'所谓上走心为噫者,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属心,故曰上走心为噫也。’,因为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因为脾胃表里嘛,阴会上,上走于阳,阳明络心,就会产生噫,就是呕,得食则呕,这个是噫,所以说食物则吐,物满上而溢。我们常常在治疗心脏的时候病人的胃不好,我们就开个胃药,他胃一好心脏就跟着好了,是这个原因,实际上心脏没有问题。
到十二月阴气下衰,阳气就慢慢起来了,这个时候阳气起来比较盛的时候,胃阳就不会往上走了,因为节气到了,阳开始盛了,身体开始慢慢盛起来,就会把这个浊阴排掉,这个脾太湿排掉,从大便放屁就把它排出去了。
这一段主要的观点就是脾少腹,脾主湿,当这个热一来的时候,热会把湿从大便排出去,有时候放屁排掉,如果是寒湿堵在里面的时候就不能排掉了,就会影响到胃,会把胃里的热气往回逆,造成心脏会发生噫症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